返回

卜商

_原文、译文、赏析 - 天书阁

菜单
  

卜商

时间:17-07-12 17:32:18 | 点击:689

  
  
  
    
  

卜(bǔ)商(前507年 ?):字子夏,尊称 卜子 或 卜子夏 。汉族,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(今河南温县)人,一说卫国人, 孔门十哲 之一,七十二贤之一,受儒教祭祀。现在,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。宋人疑之,《诗》、《春秋》等书,均是由他所授。在孔门弟子中,子夏并不象颜回、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。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。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 克己复礼 (复兴周礼),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。因此,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。

贡献

子夏易传

  史载孔子弟子卜子夏传《易》,并有著作《子夏易传》传世。

  对子夏易学的一些问题,学者存有争议。《子夏易传》作者是卜子夏还是汉人韩婴,本文对古籍所记载初步考察《子夏易传》确有古《易》面貌,确为卜子夏,韩婴不是的。

  另一方面,子夏既熟知《易》之中的 象数 、 卦气 等仲尼古义,又能秉承仲尼古义所创发的 观其德 ,并以哲学 新义 深入的契会,显现的反映出子夏易学秉承 古义 ,兼容 新义 的思想特色.子夏于诸经也皆有钻研,各有所侧重。

  他尤善于《诗》《乐》,曾作《诗大序》;他也研习《尚书》,但不如他经;他擅长《易》理,今传孔子《易传》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;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,撰有《丧服传》;于《春秋》学,发挥《春秋》微言大义的《公》《谷》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。子夏修习儒经,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。孔子 述而不作 ,他整理编订六经,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,子夏所传经学,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。

全面继承孔子

  孔子的高徒子夏,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,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。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,又在教育目的论、教学过程论、学习和借鉴历史、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,是上承孔子、下启荀子和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。

生平

  子夏(前507-?):姓卜,名商,字子夏,后亦称 卜子夏 、 卜先生 ,春秋末晋国温人(今河南温县)(另有魏人、卫人二说,近人钱穆考定,温为魏所灭,卫为魏之误,故生二说),孔子的著名弟子, 孔门十哲 之一。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,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,才思敏捷,以文学著称,被孔子许为其 文学 科的高才生。

  子夏为学时,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,如其问《诗经》中 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兮 一句,孔子答以 绘事后素 ,他立即得出 礼后乎 (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)的结论,孔子赞曰: 起予者,商也!始可以言《诗》已矣。 (《论语 八佾》)

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 不及 ,曾告诫子夏曰: 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 。(《论语 雍也》)

子夏才气过人,《论语》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,如:

   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 ;

  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,君子学以致其道 ; 日知其所亡,月无忘其所能,可谓好学也已矣 ;

   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 ; 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 等等。

  孔子去世后,子夏至魏国西河(济水、黄河间)讲学,如:

   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吴起、禽滑厘之属,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(《史记 儒林列传》)。

   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。

 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 法家精神 ,韩非子称 儒分为八 不及子夏之儒,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(见郭沫若《十批判书》子夏像)。

  子夏晚年,因丧子而哭之失明,离群索居。

  唐玄宗时,被追封为 魏侯 ,宋代时又加封为 河东公 。

后人评价

 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,是孔子的著名弟子,在传播儒家学说上,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,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。他一生中博学笃志,传授五经,后世治五经的学者,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;他不但学识渊博,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,他更重视躬行实践,讲究道德修养,为人师表,以身作则,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;他晚年西河讲学,离群索居,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,活到老,学到老。

  《史记 孔子世家》: 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。 肯定其文学能力。

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。《说苑 杂言》称他为人 甚短于财 ;《荀子 大略》则说 子夏家贫,衣若悬鹑 。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傲慢和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,他说: 君子渐于饥寒,而志不僻;銙于五兵,而辞不慑;临大事,不忘昔席之言。

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,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,以免 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,子夏表示: 诸侯之骄我者,吾不为臣;大夫之骄我者,吾不复见

  孔门弟子的不同特征,连齐国的晏婴都有耳闻,《晏子春秋 内篇问上》记晏婴曰: 臣闻仲尼居处情倦,廉隅不正,则季次、原宪侍;气郁而疾,意志不通,则仲由、卜商侍;德不盛,行不厚,则颜回、骞、雍侍。 与颜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积德行善,而与子路、子夏在一起,则可以免于 气郁而疾,意志不通 。在这里子夏为人爽直,无所畏惧的特征被突出地体现出来。

  子夏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,所以孔子预言自己去世后子夏会更进步。《说苑 杂言》记孔子曰: 丘死之后,商也日益,赐也日损。商也好与贤己者处,赐也还说(悦)不如己者。 子夏与子贡(端木赐)不同,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,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,这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前提。《说苑》这里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,《论语》中的一段记载正可以作为佐证。

  《子张》记曰:

 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。子张曰: 子夏云何? 对曰: 子夏曰 可者与之,其不可者拒之。 子张曰: 异于吾所闻:君子尊贤而容众,嘉善而矜不能。我之大贤与,于人何所不容?我之不贤与,人将拒我,如之何拒人也?

  《论衡 知实》引《孟子》曰: 子夏、子游、子张,得圣人之一体;冉牛、闵子骞、颜渊,具体而微。 然后评论说: 六子在其世,皆有圣人之才,或颇有而不具,或备有而不明,然皆称圣人,圣人可勉成也。 子夏有圣人一体而不具,与颜渊等人还有一些区别。《大戴礼记 卫将军文子》记有子贡对子夏的评论: 学以深,厉以断,送迎必敬,上友下交,银手如断,是卜商之行也。 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为人性格特征。

  子夏曾经收徒授学,所收门徒可能为数不少。《后汉书》卷四十四《徐防传》注引《史记》曰: 孔子没,子夏居西河,教弟子三百人,为魏文侯师。 《论语 子张》中记有 子夏之门人 与子张的对话,《墨子 耕柱》也有关于 子夏之徒 的记载。子夏在魏时所收弟子可能为数不少,《世本》之《秦本 姓氏篇》称 魏有子伯先,子夏门人,居西河 ;《史记 儒林列传》则记曰: 自孔子卒后 子路居卫,子张居陈,澹台子羽居楚,子夏居西河,子贡终于齐。如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吴起、禽滑釐之属,皆受业于子夏之伦,为王者师。是时,独魏文侯好学。 这里是说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吴起、禽滑釐都跟从子夏等人学习。《吕氏春秋 尊师》则具体指出了 段干木学于子夏 。有学者误解《史记 儒林列传》的记载,称田子方、吴起、禽猾釐皆为子夏弟子,不妥。

  子夏的晚年是孤独的,他因丧子而双目失明,《礼记 檀弓上》等说他过着 离群而索居 的生活。

  汉代以来,学者大多认为,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,如东汉徐防说过: 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,定自孔子;发明章句,始自子夏。 (《后汉书 徐防传》)这里就认为, 六经 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。南宋的洪迈,在其《容斋随笔》中叙述得更为具体,其云: 孔子弟子,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。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,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。于《易》则有《传》。于《诗》则有《序》。而《毛诗》之学,一云:子夏授高行子,四传而至小毛公,一云:子夏传曾申,五传而至大毛公。于《礼》则有《仪礼 丧服》一篇,马融、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。于《春秋》所云 不能赞一辞 ,盖亦尝从事于斯矣。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。毂梁赤者,《风俗通》亦云子夏门人。于《论语》,则郑康成以为仲弓。子夏所撰定也。 洪迈之说虽未必每事皆实,但学者一般以为亦非无稽之谈。

子夏墓

  子夏墓根据各地记载有:山东省菏泽市卜堌都(现菏泽市牡丹区万福办事处丁庄附近卜固里)、河南温县林召乡卜杨门村、河南省获嘉县西关村、山西省河津市辛封村等四处。

加入收藏
© Copyright 2023 天书阁古文网版权所有

关于

天书阁古文网 移动版

网址:https://m.tianshuge.com

关闭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