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卷十六 十六之一〔大雅〕

_原文、译文、赏析 - 天书阁

菜单
  

卷十六 十六之一〔大雅〕

时间:17-06-03 17:33:21 | 点击:526

  
  
  
    
  

  ◎文王之什 诂训传 第二十三

  毛大雅〔陆曰:自此以下,至《卷阿》十八篇,是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周公之《正大雅》,据盛隆之时而推序天命,上述祖考之美,皆国之大事,故为《正大雅》焉。《文王》至《灵台》八篇,是文王之《大雅》,《下武》至《文王有声》二篇,是武王之《大雅》〕

  《文王》,文王受命作周也。〔笺:受命,受天命而王天下,制立周邦。〇而王,于况反。〕

  【疏】 《文王》七章,章八句 。〇 文王 至 作周 。〇正义曰:作《文王》诗者,言文王能受天之命,而造立周邦,故作此《文王》之诗,以歌述其事 也。上 文王 ,篇名之目。下 文王 ,指而说其事。经五章以上,皆是受命作周之事也。六章以下,为因戒成王,言以殷亡为鉴,用文王为法。言文王之能伐 殷,其法可则於后,亦是受命之事,故序言 受命作周 以总之。〇传: 受命 至 周邦 。〇正义曰:言受命作周,是创初改制,非天命则不能然,故云 受 命,受天命也 。 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 ,是立周邦也。《无逸》曰: 文王受命惟中身,厥享国五十年。 注云: 中身,谓中年。受命,谓受殷王嗣立之 命。 彼谓文王为诸侯受天子命也。此述文王为天子,故为受天命也。按《春秋说题辞》云: 河以通乾出天苞,雒以流坤吐地符。 又《易坤灵图》云: 法地之 瑞,黄龙中流见於雒。 注云: 法地之瑞者,《洛书》也。 然则《河图》由天,《洛书》自地。谶纬注说皆言文王受《洛书》,而言天命者,以河、洛所出,当 天地之位,故讬之天地,以示法耳。其实皆是天命,故《六艺论》云: 《河图》《洛书》皆天神言语,所以教告王者也。 是《图》《书》皆天所命,故文王虽受 《洛书》,亦天命也。帝王革易,天使之然,故后世创基之王,虽无河、洛符瑞,皆亦谓之受命。以其得有天下,是命与之,故此亦云受天命而王天下也。文王虽未 得九州,以其称王,故以天下言之。文王受命,毛无明说。《鸱鸮》之传,谓管、蔡为二子,则毛意周公无除丧摄政、避居东都、罪其属党之事,其受命之年,必不 得与郑同也。《尚书 武成》篇曰: 我文考文王,克成厥勋,诞膺天命。惟九年,大统未集。 孔安国云: 言诸侯归之,九年而卒,故大业未就。 刘歆作《三 统历》,考上世帝王,以为文王受命九年而崩。班固作《汉书 律历志》载其说,於是贾逵、马融、王肃、韦昭、皇甫谧皆悉同之。则毛意或当然矣。文王九十七而 终,终时受命九年,受命之元年,年八十九。其即诸侯之位,已四十二年矣。故《帝王世纪》云: 文王即位,四十二年,岁在鹑火,文王於是更为受命之元年,始 称王矣。 乃引《周书》称 文王受命九年,惟暮之春,在镐召太子发作文传 。九年犹召太子,明其七年未崩,故诸儒皆以为九年而崩。其伏生、司马迁以为,文 王受命七年而崩,故《尚书 周传》云: 文王受命一年,断虞芮之讼。二年伐邘。三年伐密须。四年伐犬夷。五年伐耆。六年伐崇。七年而崩。 《史记 周本 纪》云: 西伯阴行善,诸侯皆来决平。虞、芮既让,诸侯闻之,曰: 西伯盖受命之君也。 此是受命一年之事。又曰: 明年,伐犬夷。明年,伐密须。明 年,败耆国。明年,伐邘。明年,伐崇侯虎。而作丰邑。明年,西伯崩。 此虽伐犬夷与伐耆、伐邘其年与《书传》不次,要亦七年崩也。郑不见《尚书》,又 《周书》遗失之文难可据信,依《书传》《史记》为说,故《洛诰》注云: 文王得赤雀,武王俯取白鱼,皆七年。 是郑以文王受命为七年之事。《中候 我应》 云: 季秋之月甲子,赤雀衔丹书入丰,止於昌户。再拜稽首受。 《尚书运期授》引《河图》曰: 仓帝之治八百二十岁立戊午蔀。 注云: 周文王以戊午蔀二 十九年受命。 《易是类谋》曰: 文王比隆兴始霸,伐崇,作灵台,受赤雀丹书,称王制命,示王意。 注云: 入戊午蔀二十九年时,赤雀衔丹书而命之。 是 郑意以入戊午蔀二十九年季秋之月甲子,赤雀衔丹书而命之也。郑知然者,《易乾凿度》云: 入戊午蔀二十九年,伐崇,作灵台,改正朔,布王号於天下,受箓应 《河图》。 注云: 受命后五年乃为此改。应犹如也,如前圣王所得《河图》之书。 由此而论,既云 入戊午蔀二十九年 ,虽连以 伐崇、改正 之事,云 受箓应《河图》 ,则二十九年之文为受箓而发。受箓者,即谓受丹书王命之箓也。以此知 入戊午蔀二十九年 ,即是赤雀所命之年也。先言 伐崇,作灵台, 改正朔,布王号於天下 ,然后始言 受箓 者,以文王之时,所为大事唯此而已。此由天命而然,故既言受命之年,即言所为之事,下乃继以 受箓应《河 图》 。此等之事,皆由受箓而为之,故受箓之言与二十九年文不连耳。《是类谋》亦先言伐崇,然后言受赤雀丹书,亦以伐崇、作灵台是文王大事,由受命而然, 故在赤雀之上先言之也。且《乾凿度》云: 亡殷者,纣黑期火戊,仓精授汝位正昌。 注云: 火戊,戊午蔀也。午为火。必言火戊者,木精将王,火为之相。 戊,士也,又为火子。又火使其子为己塞水,是明仓精绝殷之象也。 是言文王受命在戊午蔀之意。既言入戊午蔀二十九年受箓,复说在戊午之意,明以二十九年为 受命年也。受命之月,已是季秋,至明年乃改元,故《书序》云: 惟十有一年,武王伐殷。 注云: 十有一年,本文王受命,而数之是年入戊午蔀四十岁矣。 是郑以受命元年为入戊午蔀三十年,故改至十年而四十也。又以历校之入,戊午蔀二十九年,岁在戊午,其年殷九月二十五日得甲子,明年乃改元。则元年岁在已 未,至十三年在辛未,其年正月六日得甲子。《谱》云: 以历校之,文王受命十三年辛未之岁,殷正月六日杀纣。 是得赤雀之命后年改元之验也。又《中候 雒 师谋》云: 唯王既诛崇侯虎,文王在丰,丰人一朝扶老至者八十万户。 是受命六年而伐崇居丰也。即云: 至磻谿之水,吕尚钓崖,王下趍拜曰: 望公七年 矣。 所以言七年者,以本丹书命云 雒授金钤师名吕 ,故得命即望之。今受命六年,而言 望公七年 ,通得命之年数之,故七是得命之后明年改元。郑所参 校,於兹明矣。若然,郑於《金縢》之末注云: 文王年十五生武王,又九十七而终,终时武王年八十三矣。 若文王受命七年,武王八十三,至十一年观兵得鱼之 时,武王八十七矣。至九十三而终,则通数取鱼之年乃得为七年。郑云: 文王得赤鸟,武王俯取鱼,皆七年。 文王以明年数,武王以其年数者,文王改元,须得 岁首为之,武王未及改元,唯须正名号耳。《我应》说文王之戒武王曰: 我终之后,恒称太子。河、洛复告,遵朕称王。 故《太誓》说武王升册称皇太子,得鱼 即云俯取,是得告之即须改称,故不与文王同也。如上所说,受赤雀之命,必是岁在戊午蔀二十九年矣。案《乾凿度》云: 历元名握先纪日甲子岁甲寅。 又曰: 今入天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岁,昌以西伯受命。 注云:受《洛书》之命为天子,以历法其年则入戊午蔀二十四年矣。岁在癸丑,是前校五岁,与上不相 当者,其实当云二百八十五岁,以其篇已有入戊午蔀二十九年受箓之言,足以可明,故略其残数,整言二百八十,而不言五也。知必加五年当戊午蔀二十九年者,依 《三统历》七十六岁为一蔀,二十蔀为一纪,积一千五百二十岁,凡纪首者皆岁甲寅日甲子,即以甲子之日为初蔀,名甲子蔀一也。满七十六岁,其后年初日次癸 卯,即以癸卯为蔀首二也。从此以后,壬午为蔀三也。辛酉蔀四也。庚子蔀五也。已卯蔀六也。戊午蔀七也。丁酉蔀八也。丙子蔀九也。乙卯蔀十也。甲午蔀十一 也。癸酉蔀十二也。壬子蔀十三也。辛卯蔀十四也。庚午蔀十五也。己酉蔀十六也。戊子蔀十七也。丁卯蔀十八也。丙午蔀十九也。乙酉蔀二十也。是一纪之数终而 复始,纪纪还然。今《乾凿度》入天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岁,以一纪之法一千五百二十岁除之,得一千八百一十五纪,馀有四百八十岁,即是入后纪之年, 其初年还岁甲寅日甲子,以甲子、癸卯、壬午、辛酉、庚子、己卯等六蔀除之,馀有二十四年,即是入戊午蔀二十四年,更加五年为二十九年,受赤雀之命。若推太 岁,即以六十除积年。其受命之年,太岁在戊午。若欲知日之所在,乘积年为积日,以日行一匝六十除之,得日之所在。又案《三统》之术,鲁隐公元年岁在己未, 其年前惠公之末年,岁在戊午,计文王受命是戊午之年,下至惠公末年,六复戊午,当三百六十年矣。而《雒师谋》注云: 数文王受命,至鲁公末年,三百六十五 岁又馀五年者,本唯云三百六十耳。学者多闻周天三百六十五度,因误而加。遍校诸本,则无五字也。或以为文王再受天命,入戊午蔀二十四年受《洛书》,二十九 年受丹书。 若如此说,於《易纬》之文上下符合,於《中候》之注年数又同。必知不然者,以谶纬所言文王之事最为详悉,若赤鸟之外,别有洛命,则应有文言 之。今未有闻焉,明其无也。所论《图》《书》,莫过《中候》,而《我应》及《雒师谋》皆说文王之事,只言赤雀、丹书,不言更有所命。详捡诸纬,其辞亦然。 《易通卦验》曰: 有人侯冋,仓姬演步,有鸟将顾。 其意言文王得赤鸟而演《易》也。《是类谋》曰: 受赤雀丹书。 《春秋 元命苞》曰: 凤皇衔丹书於 文王之都。 皆言丹书鸟雀而已,曾无斥言别有他命。郑言《洛书》即 丹书 ,是也。不然,郑何处得《洛书》之言乎?说者虽云再命,既言七年而崩,则亦赤雀 命后始改元矣。若二十四年已后受《洛书》,所以不即改元,而待后命,何也?且郑云 受《洛书》之命为天子 ,若前命已为天子,后命更何所作?既天已使为天 子,犹尚不肯改元,便是傲慢神明,违拒天命,圣人有作,决不然也。又郑於《六艺论》极言瑞命之事,云:太平嘉瑞,《图》《书》之出,必龟龙衔负焉。黄帝、 尧、舜、周公是其正也。若禹观河见长人,皋陶於洛见黑公,汤登尧台见黑鸟,至武王渡河白鱼跃,文王赤雀止於户,秦穆公白雀集於车,是其变也。文王唯言赤 雀,何得更有《洛书》? 且《洛书》龟负而出,乃是太平正法,於文王之世,安得有之?此其所以大蔽也 。然则文王所受,实赤鸟衔书,非洛而出,谓之《洛 书》者,以其河龙《图》发,洛龟《书》感,此为正也。故得《图》者,虽不从河,谓之《河图》;《书》者,虽非洛出,谓之《洛书》,所以统名焉。故《元命 苞》云: 凤皇衔《图》置帝前,黄帝再拜受尧坐。中舟与太尉舜临观凤皇负《图》授。 是不从河者也。《坤灵图》云: 黄龙中流见於洛。 注云: 谓《洛 书》不必皆龟负也。 言《河图》《龟书》,见其正耳。所命文王衔丹书者,《我应》《是类谋》谓之赤雀,《元命苞》谓之凤皇,《通卦验》谓之为鸟。鸟者,羽 虫之大名,赤雀、凤皇之雏,神而大之亦得称凤,文虽不同,其实一也。受命六年,乃始伐崇。既伐於崇,乃作邑於丰,则受命之时,未都丰矣。而《我应》云 赤 雀衔丹书入丰,止於昌户 ,《元命苞》云 凤皇衔丹书,游於文王之都 者,郑作《我应序》云: 文王如丰,将伐崇,受赤鸟。 是当时行往丰地,未都丰也。 所居有屋,故称昌户。从后言之,谓之文王之都。《太誓》云: 至於王屋。 《谱》云: 周公避居东都。 亦此类也。《文王世子》称武王谓文王曰: 西方有 九国焉,君王其终无诸? 文王生称王也。其称王也,必在受命之后。《元命苞》云: 西伯既得丹书,於是称王,改正朔,诛崇侯虎。 称王之文在诛崇之上。 《是类谋》云: 称王制命示王意。 《乾凿度》云: 改正朔,布王号於天下。 二文皆承伐崇、作灵台之下。伐崇在六年,则亦六年始称王也。但彼文以伐崇之 等皆是文王大事,故历言之,其言不必依先后为次,未可即以为定。《书传》称 二年伐邘。三年伐密须。四年伐犬夷 。《书序》云: 殷始咎周。 注云: 咎,恶也。纣闻文王断虞、芮之讼,后又三伐皆胜,而始畏恶之,拘於羑里。 又曰: 周人乘黎。 注云: 乘,胜也。纣得散宜生等所献宝而释文王。文王释 而伐黎。明年伐崇。 案《殷传》云: 西伯得四友献宝,免於虎口而克耆。 《大传》曰: 得三子献宝,纣释文王,而出伐黎。 其言既同,则黎、耆一物,是 文王伐犬夷之后乃被囚,得释乃伐耆也。《出车》说文王之劳还帅云: 春日迟迟。 是四年遣役,五年始反乃劳之。当劳讫被囚,其年得释,即以岁暮伐耆,故称 五年伐耆也。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,若五年以前既已称王改正,则反形已露,纣当与之为敌,非直咎恶而已。若已称王,显然背叛,虽纣之愚,非宝能释也。又《书 序》 周人乘黎 之下云: 祖伊恐,奔告於受,作《西伯戡黎》。 若已称王,则愚者亦知其叛,不待祖伊之明始识之也。且其篇仍云 西伯 ,明时未为王。是 六年称王为得其实,故《乾凿度》 布王号 之下注云: 受命后五年乃为改。 此是郑意以为六年始王也。但文王自於国内建元久矣,无故更复改元,是有称王之 意,虽则未布行之,亦是称王之迹,故《周本纪》云: 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。 皇甫谧亦云: 受命元年始称王矣。 正以改称元年,故疑其年称王。斯言 非无理矣。但考其行事,必不得元年称王耳。然则六年称王,七年则崩,是称王甚晚。《 大传》注云 文王称王早矣 者,以殷纣尚存,虽於年为晚,而时未 可称,故为早也。时未可称,而必称之者,《我应》云: 我称非早,一人固下。 注云: 我称王非为早,欲以一人心,固臣下。 是早称之意也。然则伐崇之时 未称王矣。《皇矣》说伐崇之事,而云 是类是禡 ,《王制》云 天子将出征,类乎上帝,禡於所征之地 ,然则类者祭天之名,未称王而得祭天者,文王於伐崇 之后,寻即称王,於时天期已至,崇又大敌,虽未称王,已行王事,故类、禡也。文王虽称王改正统,得行其统内六州而已。《礼记 大传》曰: 牧之野,武王之 大事,改正朔,易服色。 谓克纣之后,又复颁布,使天下遍知之,犹未制礼,未是大定,故《召诰》云: 惟二月、三月。 注云: 当为一月、二月。不云正月 者,盖待治定制礼乃正言正月故也。 然则从是以后始大定矣。文王之得太公,无经典正文言其得之年月。《雒师谋》注云: 文王既诛崇侯,乃得吕尚於磻谿之 崖。 是伐崇之年得吕尚也。《书传》云: 散宜生、南宫括、闳天三子相,与学讼於太公。四子遂见西伯於羑里。 是文王被囚之年得太公也。《史记 齐世家》 云: 西伯政平,及断虞、芮之讼,伐崇、密须、犬夷,大作丰邑,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,太公之谋计居多。 则是断虞、芮之前得太公也。皇甫谧以为,未受命 时,已得太公。群言不同,莫能齐一。案《左传》称吕伋为王舅,则武王之后,大公女也。文王受命六年,武王以八十二矣,不应此时方取正室。且文王为今年得 之,明年即崩,以人情准之,未应便为武王取其女也。又《书传》之美太公,言其翼佐文武,身有殊勋,世祚太公,以表东海,以其有大功故也。若伐崇之后方始得 之,则文王於时基宇已就,太公无所宣其力,亦何功业之有乎?若武王承父旧基,太公因人成事,牧野一战,贤圣多矣,杖钺之劳,不足称述,而使经传之文褒扬若 此!六年始得,深可惑矣。《齐世家》云: 吕尚盖尝穷困,年老矣,以鱼钓于周。西伯出猎,得之。或曰太公尝事纣。纣无道,去之。游说诸侯,无所遇,而卒西 归周西伯。或曰:吕尚隐海滨,周西伯拘羑里,散宜生等知而招尚曰: 吾闻西伯善养老,盍往归焉?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,然要之为文、武师。 司马迁驰骋古 今,良亦勤矣,尚不能知其事周所由,安能知得之年月?今虽考校,未能正之。《尚书帝命验》曰: 自三皇以下,天命未去飨善,使一姓不再命。 然则文王已受 赤雀,武王又得白鱼者,一姓不再命,谓子孙既衰之后,天不复重命使兴耳,非谓创业之君也。文王虽天意与之,而仍未克纣,复命武王,使之统一,故再受命焉。

  文王在上,於昭于天。〔传:在上,在民上也。於,叹辞。昭,见也。笺云:文王初为西伯,有功於民,其德著见於天,故天命之以为王,使君天下也。崩,谥曰文。〇於音乌。注及下 於缉 并注皆同。见,贤遍反。下 著见 同。著,珍虑反。谥音示,慎也,悉也。生存之行,终始悉录之,以为谥也。〕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〔传:乃新在文王也。笺云:大王聿来胥宇而国於周,王迹起矣,而未有天命。至文王而受命。言新者,美之也。〇大音泰。后 大王 皆同。〕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〔传:有周,周也。不显,显也。显,光也。不时,时也。时,是也。笺云:周之德不光明乎?光明矣。天命之不是乎?又是矣。〕

  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。〔传:言文王升接天,下接人也。笺云:在,察也。文王能观知天意,顺其所为,从而行之。〕

  【疏】 文王 至 左右 。〇正义曰:言文王初为西伯,在於民上也。於呼,可叹美哉!其时已施行美道,有功於民,其德昭明,著见於天。言治民光大,天 所加美以此,故为天所命。周自大王已来居此地,周虽是旧国,其得天命,维为新国矣。以明德而受天命,变诸侯而作天子,是其改新也。天既命文王,我有周之德 岂不光明乎?由有美德,能受天命,则有周之德为光明矣。天之命我文王,岂为不是乎?皇天无亲,惟德是与。当时天下莫若文王,则天之所命为是矣。又美文王 云:文王升则以道接事于天,下则以德接治于人,常观察天帝之意,随其左右之宜,顺其所为,从而行之。〇传: 在上 至 叹辞 。〇正义曰:此言 於昭于 天 ,是说文王治民有功,而明见上天,故知 在上,在於民上也 。《书传》引 於穆清庙 乃云: 於者,叹之。 是於为叹辞也。《尚书》注云: 於者,呜 声。 则於、呜古今字耳。〇笺: 文王 至 曰文 。〇正义曰:下言 其命维新 ,则苊笔拢手1径晕耐醭跷鞑词苊保延泄睹瘢 德著见於天,故为天所命也。言初为西伯,以对后为王、总受命之前为初,非谓为西伯之初耳。以言在上著见于天,明治民之功见也,故知有功於民,其德著见于 天。言著见者,为天所加美而知之,故天命之为王,使为君於天下,至崩而谥之曰文。《曲礼下》曰: 君天下曰天子。 《檀弓上》曰: 死谥,周道也 。〇 笺: 大王 至 美之 。〇正义曰:言大王自豳来,相其可居之处,而为国於周。大王巳来居此地,是周虽旧邦也。《閟宫》云: 寔始翦商。 是王迹起焉。 《国语》言 周之兴也,鸑鷟鸣於岐山 。虽为周兴之兆,而未有书文授之王位,是未有天命。至文王而受天命,以诸侯国名变而为天子国名,是其改新之也。言新 者,美文王能使之新也。〇传: 有周,周也。时,是也 。〇正义曰:以 周 文单,故言 有 以助之。《烝民》曰 天监有周 ,《时迈》曰 明昭有周 , 皆同也。犹《左传》谓 济 为 有济 。传叠而解之,有周,正周也。 时,是 ,《释诂》文。〇笺: 周之德 至 是矣 。〇正义曰:此言文王德著,为天 所命,故反其辞以结之。言 又是 者,言周德既明,天命复是,对上句,故言 又 也。王肃云: 天命之是也。言时天下莫若文王。 〇传: 言文 至 接 人 。〇正义曰:人君在人之上,在天之下,其升降惟天人耳,故知言文王升接天,下接人,谓与之交接。天则恭敬承事以接之,人则恩礼抚养以接之。〇笺: 在 察 至 行之 。〇正义曰:此言文王之接天、人,而云在帝左右,明是察天动作而效之。言文王观知天意,解 在帝 也。顺其所为,从而行之,解 左右 也。 《易》称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,故顺其所为而效之。

  亹亹文王,令闻不已。陈锡哉周,侯文王孙子。文王孙子,本支百世。〔传:亹亹,勉也。哉,载。 侯,维也。本,本宗也。支,支子也。笺云:令,善。哉,始。侯,君也。勉勉乎不倦,文王之勤,用明德也。其善声闻,曰见称歌无止时也。乃由能敷恩惠之施以 受命,造始周国,故天下君之。其子孙,適为天子,庶为诸侯,皆百世。〇亹音尾。闻音问。注同。哉如字,毛 载也 ,郑 始也 ,《左传》作 载 。本又作 载 ,同。敷音孚。施,始豉反。適音的,字或作 嫡 。〕

  凡周之士,不显亦世。〔传:不世显德乎!士者世禄也。笺云:凡周之士,谓其臣有光明之德者,亦得世世在位,重其功也。〕

  【疏】 亹亹 至 亦世 。〇毛以为,亹亹乎,勉力勤用、明德不倦之文王,以勤行之故,有善声誉为人所闻,日见称歌不复已止。文王能布陈大利,以赐子 孙,於是又载行周道,致有天下。以此德泽,流於后世。维文王孙之与子,皆受而行之。维文王孙之与子,不问本宗支子,皆得百世相继。言由文王功德深厚,故福 庆延长也。文王之德,不但德及子孙而已,凡於周为臣之士,岂不有显德乎?言其皆有显德,而亦得继世食禄。言文王德人及朝臣,所以常见称诵,行复已止也。〇 郑唯以哉为始、侯为君为异。言文王能敷陈恩惠之施,令德著于天,遂受天命而造始周国。由此故为天下之人君。其文王孙之与子,其本適为天子,支庶为诸侯,皆 得百世。馀同。〇传: 亹亹 至 支子 。〇正义曰: 亹亹,勉也 ,《释诂》文。哉与载古字通用。《中庸》言 栽者培之 ,注引 上天之载 ,是其通 也。以其通用,故云 哉,载也 。《释诂》云 维,侯也 。郭璞曰: 互相训。 是侯得为维也。適譬本幹,庶譬其枝,故言 本,本宗。支,支子 也。王肃 云: 文王能布陈大利,以锡予人,故能载行周道,致有天下。 维文王孙子受而行之,美其及支子孙。言文王之功德,其大宗与支子相承百世之道。〇笺: 哉 始 至 百世 。〇正义曰: 哉,始 , 侯,君 ,《释诂》文也。以文王受命,创为天子,宜为造始周国,君其子孙,故易传也。受天之命,本由明德,其用 明德,即 陈锡 是也。行能敷陈恩惠之施,故得受命造周,令长世称诵,是用明德而致令闻不已也。昭十年《左传》曰: 陈锡载周 ,能施也。 夫故知云恩 惠之赐以施予也。宣十五年《左传》亦引此诗,乃云: 文王所以造周,不是过也。 是造始周国也。既造周国,当子孙嗣之,故天下之民君其子孙为天子,庶为诸 侯,皆百世也。〇传: 不世 至 世禄 。〇正义曰:传以经言不显则为显也,由显而得世,故并及之。不世显德乎?其世显德也。谓臣有显德,令子孙世之仕者 世禄,欲举轻以明重。若子孙复有显德,爵位亦世之。 仕者世禄 ,《》文。〇笺: 凡周 至 其功 。〇正义曰:以士者,男子成名之大号,下至诸侯及 王朝公卿大夫,总称亦可以兼士也。凡为总辞,显为光明,故言谓其臣有光明之德者,亦得世世在位,以重其功劳故也。传言 世禄 ,笺言 在位 者,以言亦世 者,亦前本支百世也。百世谓继世在位,知此亦世世在位也。以此知毛言世禄,举轻包重耳,不谓不得世世也。文王之时,则其功未定,不得定之长在卿大夫之位。 若武王以后,则大封群臣,或为列土诸侯,或为王朝卿佐。维为王朝之臣,其大功亦得世之,故直言世世在位,而不辨其内外也。《郊特牲》及《士冠礼》云: 继 世以立诸侯,象贤。 则封为国君,固当世矣。其卿大夫有大功乃得世也。《王制》言: 天子之县内,诸侯禄也。 注云: 选贤置之於位,其国之禄如诸侯,不 得世。 又曰: 大夫不世爵。 注云: 谓县内及列国诸侯为天子大夫者,不世爵而世禄,辟贤也。 又曰: 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也。 《公羊传》曰: 世 卿,非礼。 则卿大夫正法不得世也,异义卿得世。又《公羊》《穀梁》说卿大夫世,则权并一姓,妨塞贤路,专政犯 君,故经讥尹氏、齐氏崔氏也。《左氏》说卿 大夫得世禄,不得世位,父为大夫死,子得食其故采,而有贤才则复升父故位。故传曰: 官有世功,则有官族。 谨案《易》爻位三为三公,二为卿大夫,曰食旧 德。食旧德,谓食父故禄也。《尚书》 古我先王,暨乃祖乃父,胥及逸勤。予不敢动用非罚,世选尔劳,予不绝尔善 。《论语》曰: 兴灭国,继绝世。 国谓 诸侯,世谓卿大夫。诗云: 凡周之士,不显亦世。 《孟子》曰: 文王之治岐也,仕者世禄。 知周制世禄也。此许氏亦以卿大夫世禄为常。虽以世禄为常,而 有大功德亦得世位,故《裳裳者华》 刺幽王弃贤者之类,绝功臣之世 ,郑《箴膏肓》云: 公卿之世立大功德,先王之命有所不绝者。 是大功特命则得世位 也。《白虎通》曰: 诸侯继世者,南面之君,体阳而行,阳道不绝。大夫人臣,北面体阴而行,阴道有绝故也。此托之阴阳之义。其实诸侯以大功而封故也,卿大 夫本以佐君,欲令非贤不可,所以不世也。其得世者,又违常法,以大功而许之耳。

  世之不显,厥犹翼翼。思皇多士,生此王国。王国克生,维周之桢。〔传:翼翼,恭敬。思,辞也。皇,天。桢,幹也。笺云:犹,谋。思,原也。周之臣既世世光明,其为君之谋事忠敬翼翼然,又愿天多生贤人於此邦。此邦能生之,则是我周之幹事之臣。〇桢音贞。为,于伪反。下 天为此 同。〕

  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〔传:济济,多威仪也。〇济,子礼反。后 济济 皆同。〕

  【疏】 世之 至 以宁 。〇毛以为,因上 不显亦世 文反而详之,言此世禄之臣,岂不光明其德乎?言其世世有光明之德故也。以有光明之德,其为君之 谋事,则能翼翼然忠诚而恭敬也。所以得有此臣者,天以周德至盛,欲使群贤佐之,故皇天命多众之士,生之于我周王之国。我周王之国能生此贤人,收而用之,则 维是我周家幹事之臣。臣能幹事,则国以乂安,故叹美之。此济济然多威仪之众士,文王以安宁,言文王得赖此臣之力。思,语辞,不为义。郑以思为愿,言此世显 之臣,非直谋事恭敬,又推诚恕物,所及弘广,乃思愿皇天,令其多众之士,生此我王之国,得与我周家为幹事之臣。此世显之人,谋则忠敬,心则诚信,故叹美 之,云: 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 济济多士 还谓世显之人,与 思皇多士 不同也。〇传: 翼翼 至 皇天 。〇正义曰:《释训》云: 翼翼,恭也。 敬是恭之类,故连言之。以此覆述世显之人,不宜更有所思,故以思为辞。皇与多士连文,能生多士,维天乃然。皇者天号,故皇为天也。王肃云: 言天思周德至 盛,故为生众士於此周国。王国能生此众美之士,维周以之为桢幹也。 〇笺: 犹谋 至 之臣 。〇正义曰: 犹,谋 ,《释诂》文。以思之为辞,止在句 末。今句首言之,不宜为辞,故易传。以意之所思,必情之所愿,故以思为愿。朝廷之士,多妒忌贤能,故《嘉鱼》美太平之君子,乐与贤者共之。朝臣之原多贤, 实为美事,明此 思皇多士 ,是世显之人复思使皇天更生多贤也。下 济济多士 即世显之人,与此多士不同也,何者?此 思皇多士 ,乃是世显之人思天生 之,尚未知思得以否。假令得之,犹是后世之事,文王未得赖之以宁也。以此知 济济多士 还是世显之人,传以翼翼为恭敬,而《论语》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 , 谋者主忠,故言忠敬翼翼然也。言此邦能生,则是生而用之,故云 则是我周家幹事之臣 。幹事是已用之语,明克生为用之矣。〇传: 济济,多威仪 。〇正义 曰:此多士是上世显之人,则诸侯及公卿大夫此文皆兼之。《释训》云: 济济,容止也。 孙炎曰: 济济,多士之容止也。 然则济济总为在朝之仪,故云威仪 也。《曲礼下》云 大夫济济,谓行容之貌 ,与此别。《少仪》云 朝廷之仪,济济翔翔 ,与此同矣。

  穆穆文王,於缉熙敬止。假哉天命,有商孙子。〔传:穆穆,美也。缉熙,光明也。假,固也。笺云:穆穆乎文王,有天子之容。於美乎!又能敬其光明之德。坚固哉!天为此命之,使臣有殷之子孙。〇缉,七入反。熙,许其反。假,古雅反,固也。〕

  商之孙子,其丽不亿。上帝既命,侯于周服。〔传:丽,数也。盛德不可为众也。笺云:于,於也。商之孙子,其数不徒亿,多言之也。至天已命支王之后,乃为君於周之九服之中。言众之不如德也。〇丽,力计反,沈又力知反。〕

  【疏】 穆穆 至 周服 。〇毛以为,穆穆然而美者,文王也。既有天子之容矣,於呼美哉!又能於有光明之德者而敬之。其敬光明之德者而甚坚固哉!言尊 贤爱士,心能坚固,故天命之,使臣有商之孙子而代殷也。商之孙子,其数至多,不徒止於一亿而已。言其数过亿也。虽有过亿之数,以纣为恶之故,至於上帝既命 文王之后,维归於周而臣服之。明文王德盛之至也。〇郑唯以侯为君,言商之孙子为君於周之九服之中为异。馀同。〇传: 穆穆 至 假固 。〇正义曰: 穆 穆,美 ,《释诂》文。又云: 缉、熙,光也。 敬之云学有缉熙于光明,故传连明言之。假虽有别训,以言敬事有德,而为天所命,宜为坚固,故为固也。〇 笺: 穆穆 至 子孙 。〇正义曰:於为叹美之辞,故言 於美乎 ,言又能敬其光明之德,以文王身有圣德,复能敬人,故言 又 也。直言光明之德,不言 止,则止为辞也。《大学》引此诗,注云: 敬其所以自处止。 《缁衣》亦引此,注云: 敬其容止者。 彼各有所证,故与此不同也。此言 缉熙敬止 ,明有 缉熙之德者敬之,故言敬其光明之德。 假哉 文虽下属,而理结於上,故云 坚固哉 。天为此命之,言能敬德坚固,故能受天命,使臣有商之子孙,谓使之为 臣,以为己有。即下云 侯服于周 是也。〇传: 丽数 至 为众 。〇正义曰:以亿是数名,故知丽为数也。德之小者,犹可以众敌之。盛德不可为众,言德盛 则难为众,故虽多而服周,深美文王,言非众所敌。王肃云: 商之孙子有过亿之数,天既命文王,则维服于周。盛德不可为众。 毛於上章训侯为维,则其意如肃 言也。〇笺: 商之 至 如德 。〇正义曰:以举多而服文王,故知不徒亿也。文王所得,六州而已。殷之同姓,未必有归之者,况其子孙乎?而云不亿者,此作 在成王之时,从后见其归周,本而美之耳,非实事也。言天既命文王之后,乃为君於周之九服之中,言其贵者耳。其数既多,亦有不为君者也。九服者,《大司马》 《大行人》千里之畿外,每云又其外五百里,即侯、甸、男、采、卫、要、夷、镇、蕃是也。此亦据在后言之,天命文王之时,服名未定也。其服名自古而有,故 《禹贡》有甸、侯、绥、要、荒五服,《皋陶谟》所谓 弼成五服 ,是也。但不知夏、殷服名耳。

  侯服于周,天命靡常。〔传:则见天命之无常也。笺云:无常者,善则就之,恶则去之。〕殷士肤敏,祼将于京。厥作祼将,常服黼冔。〔传: 殷士,殷侯也。肤,美。敏,疾也。祼,灌鬯也。周人尚臭。将,行。京,大也。黼,白与黑也。冔,殷冠也。夏后氏曰收,周曰冕。笺云:殷之臣壮美而敏,来助 周祭。其助祭自服殷之服,明文王以德不以强。〇祼,古乱反。黼音甫。冔,况甫反,《字林》作 <曰/纡> ,又火于反。鬯,敕亮反。夏,户雅 反。〕

  王之荩臣,无念尔祖!〔传:荩,进也。无念,念也。笺云:今王之进用臣,当念女祖为之法。王,斥成王。〇盖,才刃反。 为之法 ,一本作 为之法度 。〕

  【疏】 侯服 至 尔祖 。〇毛以为,商之子孙既众多,今维乃服臣于周。以商之族类变为周臣,如是则见天命之无常。去恶就善,是无常也。命既无常,故 殷之诸臣多士皆有壮美之德,见时之疾,於周祭宗庙则助其灌鬯之礼,而行之於京师。言其知命服周之无贰心也。因其服周之事,而言文王之宽。此殷士其为祼献行 礼之时,常服其殷所服黼衣而冔冠也。文王若以强服之,则当改其衣冠,令之从己。今仍服殷冠,明其自来归从,文王以德服之,不以强也。以既陈文王之盛德,因 举以戒成王,王之进用臣法,可无念汝祖文王乎?言当念汝祖文王之法,修德服众,为天下所归,是进用臣之道。〇郑唯上一句言为君列在九服于周家,是天命无 常。馀同。〇传: 则见 至 无常 。〇正义曰:天之所为,不可得见。以纣之恶,文王之善,致使商之孙子臣服于周。如是观之,则见天命之无常也。《太学》 引《康诰》曰: 惟命不于常,道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矣。 笺亦引彼文,是无常之事也。〇传: 殷士 至 曰冕 。〇正义曰:此殷士,即前商之孙子服周 者,故知殷侯也。 肤,美 ,《小雅 广训》文。 敏,疾 ,《释诂》文。王肃云: 殷士有美德,言其见时之疾,如早来服周也。 祼者,以鬯酒灌尸,故言 灌鬯也。举祼言之,故取《郊特牲》文云 周人尚臭 。尚臭者,一代之礼,文王之时未必已然,亦可据后而言也。以祼是祭礼,当须行之,故言 将,行也 。 《天官 小宰》云: 凡祭祀,赞祼将之事。 注以将为送,则此言 祼将 ,亦宜为送。但祼时送爵,亦是行之。其言虽异,义亦同也。 京,大 ,《释诂》 文。桓九年《公羊传》曰: 京师者何?天子之居也。京者何?大也。师者何?众也。天子之居,必以众大之辞言之。此京亦谓京师,故训为大也。《冬官 缋人》 云: 白与黑谓之黼。 周冕无缋绣之饰,则殷冔亦不以黼为饰。黼自衣服之所有也。《礼器》云: 冕,诸侯九旒。 注云: 似夏、殷制。 则殷之诸侯祭服亦 九章,而下不止於黼而已,举一章而表之耳。《郊特牲》及《士冠礼》皆云周弁,殷冔,夏收,故知 冔,殷冠 也。既以冔为殷冠,更取二代以明之,故言夏后氏 曰收,周曰冕也。彼云周弁,此云冕者,以周自大夫以上,祭服皆用冕服,故传以冕言之。实冕而谓之弁者,《周礼 弁师》注云 弁,古冠之大号,官名弁师,职 掌五冕 ,故知弁是大名也。〇笺: 殷之 至 以强 。〇正义曰:殷臣壮敏,来助周祭,祼将是也。王肃亦云: 殷士自殷以其美德来归周助祭,行灌鬯之礼 也。 然宗庙之祭,以祼为主。於礼,王正祼而后亚祼,则祼将主人之事矣。而云助行灌者,《天官 小宰》 凡祭祀,赞祼将之事 。注云: 又从太宰助王祼, 谓赞王酌郁鬯以献尸。 言太宰赞王,小宰赞太宰,是祼将之事,有臣助之矣。此周人尚臭,举祼将以表祭事,见殷士助祭耳,不必专助行祼也。以祭言已代,而服 举其本,故云自服殷之服,明文王以德不以强。本以德服之而来,不以威强使至何者,若为畏威,当改从其周服,今服其故服,是慕德而来故也。《武成》云: 大 邦畏其力。 此言不以强者,彼美文王有威可畏耳,其实文王化人先以德,故言不以强也。此文王之时,故殷士仍得服殷之服。若制礼之后,皆从时王之法,唯二王 之后,服其故服可也。〇传: 荩,进。无念,念也 。〇正义曰: 荩,进 ,《释诂》文。无念,是反而言之,故云念也。〇笺: 今王 至 成王 。〇正义 曰:以承上文王进臣之道,而言念之,文王实成王之祖,故曰斥成王也。此美文王之诗,当以时王之意,称述先祖之美,不应篇末更戒成王。而以为戒成王者,以下 章云 殷之未丧师 , 宜鉴于殷 。是时已灭,举以为鉴。若文王之时,则纣实未亡,不得为戒。又卒章云: 仪刑文王,万邦作孚。 是欲使后世法文王也。下 言文王之道,可以与后世为法,此云 无念尔祖 ,明是上念文王,以文王为祖,非成王而谁也?戒后世使法文王,即是述文王之美,故美文王,可以戒成王也。传 虽不明意,当同郑。

  无念尔祖,聿修厥德。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〔传:聿,述。永,长。言,我也。我长配天命而行,尔庶国亦当自求多福。笺云:长,犹常也。王既述修祖德,常言当配天命而行,则福禄自来。〇聿,于必反。〕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〔传:帝乙已上也。笺云:师,众也。殷自纣父之前,未丧天下之时,皆能配天而行,故不亡也。〇丧,息浪反。注同。已上,时掌反,本作 以 。纣,直久反。〕

  宜鉴于殷,骏命不易。〔传:骏,大也。笺云:宜以殷王贤愚为镜。天之大命,不可改易。〇骏音峻,又音俊。易,毛以豉反。不易,言甚难也,郑音亦,言不可改易也。下文及后 不易 ,维王同。〕

  【疏】 无念 至 不易 。〇毛以为,作者戒成王,既无不念汝祖文王进臣之法,当述而修行其德。王当云:长我当为之者,我所配天命而行也。又当告庶国 云:尔庶国亦当自求多福。言勤修德教,福自归之。又陈所以我当长配天命而行之者,殷自纣父以前未丧失众心之时,其德皆能配上天之命而行。由纣不能配天命, 令臣民叛而归我,我宜鉴镜于殷,观其王之贤愚,以为己戒。何则?天之大命不可改易。〇郑唯 永言配命 二句为异。以为王常言当配天命而行,则自求而归之 者,多众之福也。〇传: 聿述 至 多福 。〇正义曰:聿,述。言,我。永,长。皆《释诂》文也。直言配命,知是长配天命者,以下云 克配上帝 ,故知 配,配天命也。言尔庶国亦当自求多福者,以上章说殷侯助祭,还是殷侯念祖,自求多福,是戒人之辞,故知还戒此殷侯众多,故谓之庶国也。〇笺: 长犹 至 自来 。〇正义曰: 长 虽异理通,不若 常 为便,故 犹 焉。以戒成王宜以多福与配天相成,故不为庶国也。又 言 字不训为 我 。〇传: 帝乙已 上 。〇正义曰:以失众而卒亡天下者,纣也。经云 未丧 ,故知帝乙以前,其间虽行有善恶,不丧众心,故能配天。以王者为配,在位不失,则能配之,故《酒 诰》云: 自成汤至於帝乙,罔不成王畏相。 举未亡以驳亡者耳。其实以前非无恶者,故《无逸》说殷之三宗之后云: 自时厥后,立王生则逸,不知稼穑之艰 难。 是有恶者矣。〇传: 骏,大 。〇正义曰:《释诂》文。〇笺: 宜以 至 改易 。〇正义曰:鉴,镜也。镜照物,知善恶,故以殷为镜,知存亡。言天 下之大命不可改易者,谓天意善者与之,恶者去之。此命一定,终不变改也。

  命之不易,无遏尔躬。宣昭义问,有虞殷自天。〔传:遏,止。义,善。虞,度也。笺云:宣,偏。 有,又也。天之大命已不可改易矣,当使子孙长行之,无终女身则止。徧明以礼义问老成人,又度殷所以顺天之事而施行之。〇遏,於葛反,或作 谒 ,音同。 《韩诗》 遏,病也 。义,毛音仪,郑如字。度,待洛反。下同。徧音遍。下同。〕

  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。仪刑文王,万邦作孚。〔传:载,事。刑,法。孚,信也。笺云:天之道,难知也。耳不闻声音,鼻不闻香臭,仪法文王之事,则天下咸信而顺之。〕

  【疏】 命之 至 作孚 。〇毛以为,戒成王,言天之大命既不可改易,故常须戒惧。此事当垂之后世,无令止於汝王之身而已,欲令后世长行之。长行之 者,常布明其善,声闻於天下。又度殷之所以顺天,言殷王行不顺天,为天所去,当度此事,终当顺天也。既言行当顺天,因说天难仿效。上天所为之事,无声音, 无臭味,人耳不闻其音声,鼻不闻其香臭,其事冥寞,欲效无由。王欲顺之,但近法文王之道,则与天下万国作信。言王用文王之道,则皆信而顺之矣。〇郑唯 宣 昭义问 为异。以为汝当徧明以礼义,问老而有成德之人。馀同。〇传: 遏,止。义,善。虞,度也 。〇正义曰: 遏,止。义,善 ,《释诂》文。 虞, 度 ,《释言》文。〇笺: 有又 至 行之 。〇正义曰:以上已有所行之事,下复言之,故知宜为 又 也。《荡》曰: 虽无老成人。 谓老人而有成德者 也。殷王之能顺天者,谓成汤与三宗耳。前文以贤愚为戒,而不言修其道。以不亡为配天,非皆顺天,与此意异也。此又度其殷王之中,贤圣能顺天者而行之,故可 福流於后,与其宜鉴不同也。此经云 自天 ,自,从也。从又为顺,故言顺天之事。〇传: 载,事。刑,法。孚,信也 。〇正义曰:以其说天之事,故载为事 也。 刑,法。孚,信 ,《释诂》文。〇笺: 天之 至 香臭 。〇正义曰:以其令法文王,故知为难知而言也。凡言闻者,谓耳所知也。香臭非声,云 鼻不 闻其香臭 者,但以知其气,故借闻名之。《中庸》注云: 无知其臭气者,闻即知也。

  《文王》七章,章八句。

加入收藏
© Copyright 2023 天书阁古文网版权所有

关于

天书阁古文网 移动版

网址:https://m.tianshuge.com

关闭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