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个人评价

_原文、译文、赏析 - 天书阁

菜单
  

个人评价

时间:18-02-09 19:09:09 | 点击:648

  
  
  
    
  

 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,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,往往借题发挥,议论政事,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。他斥责 犯上作乱 ,释 水浒 之名为 恶之至,迸之至,不与同中国 ,反对 以忠义予之 ;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,痛恨鱼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盗贼的官军,并意识到 一高俅 之下还有 百高廉 , 千殷直阁 及其狐群狗党,结成祸国殃民的社会势力,108人 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 是 乱自上作 ,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。

  他认为, 居其邦,不窃议其大夫之得失,恶伤治也 , 非圣人而作书,其书破道,非天子而作书,其书破治,破道与治,是横议也 ;然而又承认天下无道则庶人敢议, 庶人之议皆史也 。

  他宣扬 忠恕 、 孝悌 之类儒家道德规范;然而又揭露礼教对人性的摧残,赞美崔莺莺、张生的叛逆行为,讥讽冬烘秀才目《西厢》为淫书,而推《西厢》为 天地妙文 。

  他接受佛教的虚无思想,视人生若梦幻,所谓 天地梦境 , 众生梦魂 ;然而他又直面现实,并孜孜于述作,以为 生死迅疾,人命无常,富贵难求,从吾所好,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?

  可以看出,金圣叹的思想中是充满着矛盾的。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。他的诗文评比较平常,如强分律诗为二解,套用八股文起承转合之法说诗,颇为人所诟病。

  他评《水浒传》、《西厢》二书时的艺术见解则独出手眼,继李贽、叶昼之后将小说戏曲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。他自谓评书 直取其文心 , 略其形迹,伸其神理 ,实即旨在探索创作规律,在这方面确实颇有创见。他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,指出:《水浒传》令人看不厌 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。而塑造性格成功的关键是捕捉住人物的独特的个性, 人有其性情,人有其气质,人有其形状,人有其声口 。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性格,也要显示出同中之异。

  他的评点中还涉及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应表现出多面性、复杂性,又应表现出统一性、连贯性的问题,如他认为《水浒传》中先写鲁达以酒为命,后写鲁达涓滴不饮, 然而声情神理,无有非鲁达者 ;写李逵朴至中又有奸猾,而 写得李逵愈奸猾,便愈朴至 。也涉及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问题, 一样人,便还他一样说话 。在众多的人物中应突出主要人物,如说 《西厢记》止写得三个人:一个是双文,一个是张生,一个是红娘 , 若更仔细算时,《西厢记》亦止为写得一个人。一个人者,双文是也 。

 金圣叹在评点的同时,也对原作加以修改,除词句外,还作了全局性的删削。他判定《水浒传》后50回系罗贯中 横添狗尾 ,故尽行砍去,自称得 贯华堂古本 无续作,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。遂成今传的70回本。又断言《西厢记》第五本非出王实甫之手,也是 恶札 ,故截去而以《惊梦》收尾。

 他所说的 澄怀格物 ,实际上又关及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性格,要靠冷静细致的观察,要靠设身处地的体验,即所谓 动心 、 现身 。他也很重视情节和结构:认为情节要出人意外,用 奇恣笔法 , 龙跳虎卧 ,但又要合乎情理, 写极骇人之事,却尽用极近人之笔 ;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, 一部书只是一篇文章 ,作者必须 全局在胸 ,因此讲究 过接 、 关锁 、 脱卸 ,要求行文如 月度回廊 ,有必然的次第。他所谓的 灵眼觑见,灵手捉住 ,相似于对创作灵感的强调;但他又重 法 ,说 临文无法便成狗嗥 ,并总结出种种表现手法,如 那辗 等等。总之,金圣叹已提出了较有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。

 金圣叹还节评《国语》《国策》《左传》等书。其评点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,往往借题发挥,议论政事,其社会观、人生观灼然可见。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、戏曲创作理论,其文学理论及批评业绩为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作出了特殊贡献。首先,他阐发了小说、戏剧等叙事文学创作不同于诗歌、散文写作的若干规律,他强调小说要 因文生事 ,而又非任意杜撰,要遵循生活的逻辑;同时又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观点和方法。其次,提供了一种以评价作品人物性格分析和性格塑造为核心的文学批评。第三,他还总结出了诸如倒插法、夹叙法、草蛇灰线法、绵针泥刺法、弄引法、獭尾法等全新的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。金圣叹有诗集《沉吟楼诗选》。

 金圣叹吸收了明代士人评点古文、史书,尤其是八股文的手法。除了《水浒传》、《西厢记》和唐诗,他也评点过八股文。明代古文与小说戏曲的评点,大多只是在文章妙处打圈点,提醒读者注意,加上简单批语。金圣叹扩充旧有评点之法,绵密有如经书注释,并勇于改动原文,以 奇 、 妙 等评语自我喝彩,甚至自夸点评无与伦比。他期待读者透过其评点,学会怎样阅读其他文学作品。他自视为权威,了解甚至超越原作者的思想世界,文学评点的目的不是去寻觅古人意思,而是为了与后人交往,对作品的解读,无须与作者原意相同。

加入收藏
© Copyright 2023 天书阁古文网版权所有

关于

天书阁古文网 移动版

网址:https://m.tianshuge.com

关闭返回